抱歉!本網站因故被標示為【完全死站狀態】而暫停使用中;請注意!目前本站中【任何網頁/任何內容】都不一定是有效或真實的。

安樂集 (下)

2卷下

2020-02-24

/

第四大門本文:

第四大門中,有三番料簡。第一、依中國三藏法師,并此土大德等,皆共詳審聖教,歎歸淨土,今以勸依。第二、據此經宗及餘大乘諸部,凡聖修入,多明念佛三昧以為要門。第三、問答解釋,顯念佛者得種種功能利益,不可思議。

第一、依中國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。余五翳面牆,豈寧自輒?但以遊歷披勘,敬有師承,何者?謂中國大乘法師流支三藏。次有大德,呵避名利,則有慧寵法師。

次有大德,尋常敷演,每感聖僧來聽,則有道場法師。

次有大德,和光孤栖,二國慕仰,則有曇鸞法師。

次有大德,禪觀獨秀,則有大海禪師。

次有大德,聰慧守戒,則有齊朝上統。

然前六大德,立是二諦神鏡,斯乃佛法綱維,志行殊倫,古今實希,皆共詳審大乘,歎歸淨土,乃是無上要門也。問曰:既云歎歸淨土,乃是要門者,未知此等諸德,臨終時皆有靈驗已不?答曰:皆有不虛,如曇鸞法師,康存之日,常修淨土。亦每有世俗君子,來呵法師曰:「十方佛國皆為淨土,法師何乃獨意注西,豈非偏見生也?」法師對曰:「吾既凡夫,智慧淺短,未入地位,念力須均。如似置草引牛,恆須繫心槽櫪。豈得縱放,全無所歸?」

雖復難者紛紜,而法師獨決,是以無問一切道俗,但與法師一面相遇者,若未生正信,勸令生信。若已生正信者,皆勸歸淨國。是故法師臨命終時,寺傍左右道俗,皆見旛花映院,盡聞異香,音樂迎接,遂往生也。

餘之大德,臨命終時,皆有徵祥。若欲具談往生之相,立不可思議也。

第二、明此彼諸經,多明念佛三昧為宗者。就中有八番,初二明一相三昧,後六就緣依相,明念佛三昧。

第一、依花首經,佛告堅意菩薩:「三昧有二種,一者、有一相三昧。二者、有眾相三昧。一相三昧者,有菩薩聞其世界,有其如來,現在說法。菩薩取是佛相,以現在前,若坐道場,若轉法輪,大眾圍繞。

「取如是相,收攝諸根,心不馳散,專念一佛,不捨是緣。如是菩薩,於如來相,及世界相,了達無相。常如是觀,如是行,不離是緣,是時佛像即現在前,而為說法。「菩薩爾時,深生恭敬,聽受是法,若深若淺,轉加尊重。菩薩住是三昧,聞說諸法皆可壞相,聞已受持,從三昧起,能為四眾,演說是法。」

佛告堅意:「是名菩薩入一相三昧門。」

第二、依文殊般若,明一行三昧者。

時文殊師利白佛言:「世尊,云何名為一行三昧?」

佛言:「一行三昧者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應在空閒處,捨諸亂意,隨佛方所,端身正向,不取相貌,繫心一佛,專稱名字,念無休息。即是念中,能見過現未來三世諸佛。何以故?念一佛功德,無量無邊,即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,是名菩薩一行三昧。」第三、依涅槃經,佛言:「若人但能至心,常修念佛三昧者,十方諸佛,恆見此人,如現在前。」

是故涅槃經云,佛告迦葉菩薩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常能至心專念佛者。若在山林,若在聚落,若晝若夜,若坐若臥。諸佛世尊,常見此人,如現目前,恆與此人,而住受施。」

第四、依觀經及餘諸部,所修萬行,但能迴願,莫不皆生。然念佛一行,將為要路,何者?審量聖教,有始終兩益。若欲生善起行,則普該諸度。若滅惡消災,則總治諸障。

故下經云:「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,壽盡必生。」此名始益。言終益者,依觀音授記經云,阿彌陀佛住世長久,兆載永劫,亦有滅度。般涅槃時,唯有觀音勢至,住持安樂,接引十方。其佛滅度,亦與住世時節等同。然彼國眾生,一切無有睹見佛者,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,常見彌陀,現在不滅,此即是其終時益也。所修餘行,迴向皆生。世尊滅度,有睹不睹。勸後代審量,使沾遠益也。

第五、依般舟經云,時有跋陀和菩薩,於此國土,聞有阿彌陀佛,數數係念,因是念故,見阿彌陀佛。既見佛已,即從啟問:「當行何法,得生彼國?」

爾時阿彌陀佛,語是菩薩言:「欲來生我國者,常念我名,莫有休息,如是得來生我國土。當念佛身三十二相,悉皆具足,光明徹照,端正無比。」第六、依大智度論,有三番解釋。

第一、佛是無上法王,菩薩為法臣。所尊所重,唯佛世尊,是故應當常念佛也。

第二、有諸菩薩自云:「我從曠劫以來,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、智身、大慈悲身,禪定、智慧、無量行願,由佛得成。為報恩故,常願近佛。亦如大臣蒙王恩寵,常念其主。」

第三、有諸菩薩復作是言:「我於因地遇惡知識,誹謗般若,墮於惡道經無量劫。雖修餘行,未能得出。後於一時依善知識邊,教我行念佛三昧,其時即能併遣諸障,方得解脫。有斯大益,故願不離佛。」

第七、依華嚴經云:「寧於無量劫,具受一切苦,終不遠如來,不睹自在力。」又云:「念佛三昧必見佛,命終之後生佛前。見彼臨終勸念佛,又示尊像令瞻敬。」

又善財童子求善知識,詣功德雲比丘所,白言:「大師云何修菩薩道,歸普賢行也?」是時比丘告善財曰:「我於世尊智慧海中,唯知一法,謂念佛三昧門。何者?於此三昧門中,悉能睹見一切諸佛,及其眷屬、嚴淨佛剎,能令眾生遠離顛倒。念佛三昧門者,於微細境界中,見一切佛自在境界,得諸劫不顛倒。念佛三昧門者,能起一切佛剎,無能壞者,普見諸佛,得三世不顛倒。」

時功德雲比丘,告善財言:「佛法深海,廣大無邊,我所知者,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門。餘妙境界,出過數量,我所未知也。」第八、依海龍王經,時海龍王白佛言:「世尊,弟子求生阿彌陀佛國,當修何行,得生彼土?」

佛告龍王:「若欲生彼國者,當行八法,何等為八?一者、常念諸佛。二者、供養如來。三者、咨嗟世尊。四者、作佛形像,修諸功德。五者、迴願往生。六者、心不怯弱。七者、一心精進。八者、求佛正慧。」佛告龍王:「一切眾生,具斯八法,常不離佛也。」問曰:不具八法,得生佛前,不離佛不?答曰:得生不疑,何以得知?如佛說寶雲經時,亦明十行具足,得生淨土,常不離佛。時有除蓋障菩薩白佛:「不具十行,得生已不?」佛言:「得生,但能十行之中,一行具足無闕,餘之九行,悉名清淨,勿致疑也。」

又大樹緊那羅王經云,菩薩行四種法,常不離佛前,何等為四?一者、自修善法,兼勸眾生皆作往生見如來意。二者、自勸勸他,樂聞正法。三者、自勸勸他,發菩提心。四者、一向專志,行念佛三昧。具此四行,一切生處,常在佛前,不離諸佛。又經云,佛說菩薩行法有三十二器,何者?布施是大富器,忍辱是端正器,持戒是聖身器,五逆不孝是刀山劍樹鑊湯器,發菩提心是成佛器,常能念佛往生淨土是見佛器。略舉六門,餘者不述。聖教既爾,行者願生,何不常念佛也?

又依月燈三昧經云,念佛相好及德行,能使諸根不亂動,心無迷惑與法合,得聞得智如大海。智者住於是三昧,攝念行於經行所,能見千億諸如來,亦值無量恆沙佛。第三、問答解釋,顯念佛三昧有種種利益,有其五番。

第一問曰:今云常修念佛三昧,仍不行餘三昧者?

答曰:今言常念,亦不言不行餘三昧。但行念佛三昧多故,故言常念,非謂全不行餘三昧也。第二問曰:若勸常修念佛三昧,與餘三昧能有階降以不?

答曰:念佛三昧勝相不可思議,此云何知?如摩訶衍中說云,諸餘三昧非不三昧,何以故?或有三昧,但能除貪,不能除瞋癡。或有三昧,但能除瞋,不能除癡貪。或有三昧,但能除癡,不能除貪瞋。或有三昧,但能除現在障,不能除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。若能常修念佛三昧,無問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一切諸障悉皆除也。

第三問曰:念佛三昧既能除障,得福功力大者,未審亦能資益行者,使延年益壽以不?

答曰:必得,何者?如惟無三昧經云,有兄弟二人,兄信因果,弟無信心,而能善解相法。因其鏡中,自見面上死相已現,不過七日。時有智者,教往問佛。佛時報言:「七日不虛,若能一心念佛修戒,或得度難。」

尋即依教繫念,時至六日,即有二鬼來,耳聞其念佛之聲,竟無能前進。還告閻羅王,閻羅王索符,已注云:「由持戒念佛功德,生第三炎天。」

又譬喻經中,有一長者,不信罪福,年已五十,忽夜夢見剎鬼索符來欲取之,不過十日。其人眠覺,惶怖非常。至明求覓相師占夢,師作卦兆云:「有剎鬼必欲相害,不過十日。」

其人惶怖倍常,詣佛求請,佛時報云:「若欲攘此,從今已去,專意念佛,持戒燒香,然燈懸繒旛蓋,信向三寶,可免此死。」

即依此法,專心信向,剎鬼到門,見修功德,遂不能害,鬼即走去。其人緣斯功德,壽滿百年,死得生天。

復有一長者,名曰執持,退戒還佛,現被惡鬼打之。第四問曰:此念佛三昧,但能對治諸障,唯招世報,亦能遠感出世無上菩提以不?答曰得,何者?如華嚴經十地品云:「始從初地,乃至十地,於一一地中,皆說入地加行道。」地滿功德利己不住道,訖即皆結云:「是諸菩薩,雖修餘行,皆不離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上妙樂具,供養三寶。」以斯文證得知,諸菩薩等,乃至上地,常學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方能成就無量行願,滿功德海,何況二乘凡夫,求生淨土,不學念佛也。何以故?此念佛三昧,即具一切四攝六度,通行通伴故。

第四大門譯:

第四大門中,分三部分來講。第一、天竺佛國的三藏法師,及我國的諸大德,全都很透徹了解佛教,而他們都很讚歎並歸向淨土,所以現在就以他們作為榜樣,而勸大家也歸依淨土。第二、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及其餘的諸大乘經,不管是凡夫或聖人的修行入道,都說念佛三昧是入門之要。第三、回答問題,以

第一、依據天竺佛國及我國大德的修行來學樣。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,因此豈敢自作主張呢?不過由於我到處遊歷比較勘驗之後,而能很恭敬的繼承諸位老師的教誨,他們是:天竺國的大乘法師流支三藏。呵斥逃避名聞利養的大德,慧寵法師。平常講論佛理,就能感應到證聖果的僧人來聽講的大德,道場法師。和光同塵而獨自棲息,佛國及我國眾生都仰慕的大德,曇鸞法師。禪定觀照工夫超群的大德,大海禪師。聰明有智慧又守戒的大德,齊朝上統。這六位大德,全都明照真俗二諦,是佛門的龍象。他們的志願與修行都超越同倫,是古今都稀有的修行人。他們全都透徹了達大乘的宗旨,而也都讚歎歸向淨土,稱淨土是無上的要門。

問:既然他們都讚歎歸向淨土,稱為是無上要門,不知道這些大德,臨終時可有什麼靈應證明?

答:都有事實根據,譬如曇鸞法師生前,經常修淨土法門。而往往有一些世俗的人,來呵斥法師說:「十方的佛國土全都是淨土,法師為什麼只獨獨注重西方淨土,這豈不是起偏見嗎?」

法師回答說:「我既然是凡夫,智慧自是淺薄短少的。尚未證入果位的話,念佛的力量必須要均等。猶如放置草糧引牛來,牛恆常必須要心心念念都在置草糧的器皿中。因此心念怎能放縱,而全無所歸向呢?」

雖然反對的人眾說紛紜,而法師就是修淨土法門。因此不管是出家或在家眾,只要和法師有一面之緣的,如果尚未正信佛法的,就勸他們起信心。如果已經有了正信,就勸他們往生淨土。所以當法師臨命終時,佛寺附近的出家眾及在家眾,都見到院子裡有旛蓋及天花的映照,又聞到奇異的香味,還有音樂聲來迎接法師往生。

其餘的諸位大德,在臨命終時,也都有祥瑞的徵兆。他們的往生情形,也都是不可思議的。第二、說明諸經典,都說念佛三昧的殊勝,分八部分來講,前面二部分說明一相三昧,後面六部分,從因緣的情形,來說明念佛三昧。

第一、佛說華手經中,佛陀告訴堅意菩薩說:

「三昧有二種,一種是一相三昧,一種是眾相三昧。一相三昧就是,有菩薩聽說有個世界,其中有如來正在說法。於是菩薩就想像此佛,出現在眼前,想像此佛或坐在道場中,正在修行成佛,或被大眾圍繞,正在轉法輪。「這麼想像時,就把六根都收攝,心一點也不馳走散亂,專心思念這一尊佛,不停的想像此情景。而此菩薩,透徹知道如來之相及世界之相,都是沒有的。如果菩薩經常如此觀照,如此修行,心不離開此境界,這時候佛像就會現在眼前,而為菩薩說法。

「此時菩薩就會深深的生起恭敬之心,而聽受佛陀所說之法,不管所說的法是深奧的或是淺顯的,都會非常尊重。菩薩這時住在三昧之中,聽聞佛說諸法之相都是可以破壞的,聽聞之後受持此法。菩薩從三昧起來之後,就能夠為出家及在家的男女四眾,演說此法。」

佛陀告訴堅意菩薩說:「這就叫做菩薩入一相三昧之門。」

第二、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,說到一行三昧的情形。

當時文殊師利問佛陀說:「世尊,什麼叫做一行三昧?」

佛陀回答說:「一行三昧就是,有善男子或善女人,在空曠安閒的地方,心念不散亂,向著佛所在的方向,端身正坐,也不去想佛的相貌,只是把心念,放在一尊佛上,專心稱這尊佛的名號,念念都不休息。就在念佛之中,就能見到過去世、現在世及未來世的諸佛。為什麼?因為念一尊佛的功德,是無量無邊的,就和念無量諸佛的功德是一樣的,這就叫做菩薩修行一行三昧。」

第三、涅槃經上,佛陀說:「如果有人能夠以極專注的心,經常修念佛三昧的話,十方諸佛恆常見到此人,就像在他們眼前出現一樣。」

所以涅槃經中,佛陀告訴迦葉菩薩說:「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,經常能夠以極專注的心念佛,不管是在山林裡,或是在聚落中,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,不管是坐著或是躺著,諸佛世尊經常會見到此人,如同出現在眼前一樣,諸佛世尊常會停住而接受此人的布施。」

第四、觀無量壽佛經及其他的大乘經都說,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,只要能夠發願迴向,一定能夠往生。然而念佛這項修行,是最主要的道路,為什麼?從佛經中可以看出來,有開始及終結兩種利益。如果想要開始修行善法的話,念佛就能把六度都包括了。如果想要滅除惡業,消除災殃的話,念佛就能對治所有的障礙。

所以經上說:「念佛的眾生,一直不捨念佛之心,壽命終結時一定能往生。」這就是開始念佛的益處。念佛終結的益處是,在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說,阿彌陀佛住在世間的時間很久,雖然有兆載永劫,但也有滅度的時節。當他般涅槃時,就只有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,住持安樂國土,接引十方的眾生。阿彌陀佛滅度的時間,和他住世的時間同樣長久,而該國的眾生,就都見不到佛陀,只有以前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的人,還能經常見到阿彌陀佛現在眼前,並沒有滅度,這就是終結時的利益。

修其他法門,而迴向往生的人,雖然也都能往生淨土,不過在阿彌陀佛滅度之後,他們有人看得見佛,也有人看不見佛。所以在此勸告後代的人要仔細思量,以便能夠獲得久遠的利益。

第五、般舟三昧經說,當時有跋陀和菩薩,在這個國土中,聽說有阿彌陀佛,於是就經常一心想佛,由於他一心念佛,於是就見到了阿彌陀佛。見到阿彌陀佛之後,他就請問佛:「要修行什麼法,而能夠生到西方淨土?」

阿彌陀佛就告訴跋陀和菩薩說:「想要生到我的國土,就要經常念我的名字,不要休息,這樣就能生到我的國土。要念佛身有三十二相,全都具足,身上發出的光明,徹照十方,相貌端正無比。」

第六、大智度論中,有三種解釋。第一、佛是無上的法王,菩薩是法王的大臣。菩薩所尊重的,只有諸佛世尊,所以菩薩應當經常心念諸佛。

第二、有的菩薩說:「我們從久遠劫以來,得以蒙受世尊生長養育我們的法身、智慧身及大慈悲身。禪定、智慧及無量的行願,也是由於諸佛而得以成就的。為了報答佛陀的恩德,所以經常願意親近佛陀。也像大臣蒙受國王的恩惠及寵愛,因此會經常想念他的主人。」第三、有的菩薩說:「我在修因的時候,遇到惡知識,結果誹謗般若,而墮到惡道中,經過無量劫。雖然我修其他的法門,但都出不了生死。後來有一次,我跟隨一位善知識,他教我修念佛三昧,於是就把障礙都遣除掉,而獲得了解脫。由於有這麼大的利益,所以我發願不離開佛。」

第七、華嚴經上說:「情願在無量劫,受一切的痛苦,也不願意遠離如來,以致於見不到具有自在力的佛陀。」

經上又說:「修念佛三昧一定能見到佛,命終之後一定會生到佛的面前。見到眾生臨終時,就要勸他念佛,並且把佛像展示出來,使眾生瞻仰禮敬。」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,拜訪功德雲比丘時說:「大師,您是如何修行菩薩道,而歸向普賢菩薩行願的?」

比丘告訴善財說:「我在世尊的智慧海之中,只知道一個法門,就是念佛三昧門。在這個三昧門之中,能夠見到一切的諸佛,及他們的眷屬,還有他們莊嚴清淨的佛土,這個法門,能夠使眾生遠離顛倒。念佛三昧法門,能夠在微細的境界中,見到一切佛的自在境界,能夠諸劫不顛倒。念佛三昧法門,能夠現起一切的佛國土,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破壞此佛國土,能夠見到十方的諸佛,而獲得三世的不顛倒。」

功德雲比丘告訴善財說:「佛法猶如深闊的大海,廣大得無有邊際,我所知道的,只是這一個念佛三昧法門而已。其他的美妙境界,數也數不完,那是我還不得而知的。」第八、海龍王經中,海龍王問佛說:「世尊,弟子想要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,不知道應當如何修行,才能生到該淨土去?」佛陀告訴海龍王說:「如果想要生到該國,就要修行八種法,是那八種呢?就是:一、經常要念諸佛。二、要供養如來。三、要讚歎世尊。四、要造佛像,修行諸功德。五、要迴向發願往生。六、內心不要膽怯懦弱。七、要一心精進。八、要追求佛陀的正確智慧。」佛陀告訴海龍王說:「一切的眾生,只要具足了這八法,就是沒有離開過佛。」

問:如果不具備這八法,能不能夠生到佛國,而不離開佛?

答:毫無疑問是可以往生的,怎麼知道呢?因為佛在寶雲經中,也說具足十行,就能夠往生淨土,經常能不離開佛。除蓋障菩薩問佛說:「如果不具備十行,能不能夠往生呢?」佛回答說:「能夠往生,只要在這十行之中,具足了一行的功德,完全都無缺失,而其餘的九行,也都可以叫做清淨了,所以不要懷疑。」大樹緊那羅王經中說,菩薩修行四種法,就能經常不離開佛,而出現在佛的眼前。

修那四種行?一、自己修行善法,也勸眾生皆求往生以見如來。二、勸自己,也勸別人,要好樂聽聞正法。三、勸自己,也勸別人,要發菩提心。四、立志專心不變,一直修行念佛三昧。具備了這四行,不管生到何處,都一定會常現在佛前,而不離諸佛。

經上又說,佛說菩薩的修行法,有如三十二種器皿。譬如布施是獲得大財富的器皿,忍辱是獲得端正的器皿,持戒是獲得聖果身的器皿,五逆不孝是獲得刀山劍樹鑊湯的器皿,發菩提心是成佛的器皿,經常能念佛求往生淨土是得見佛陀的器皿。

略舉這六門,其餘的就不多說了。佛陀的教典既然已經這麼說了,發願往生的行者,為何不經常念佛呢?

月燈三昧經中說,念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種好,還有念佛的德行,能夠使行者六根不會亂動,心地不會迷惑,而能夠和正法會合,能夠聞佛說法,能夠獲得如大海般的智慧。有智慧的人住在念佛三昧中,收攝心念行走在經行的地方,就能夠見到成千上億的諸如來,也會值遇無量的恆河沙佛。第三、回答問題,以顯示念佛三昧的種種利益,分五大段回答。第一個問題:經常修念佛三昧,是不是就不修其他的三昧呢?答:我們說經常念佛,並沒有說就不修其餘的三昧。因為修念佛三昧的時間多,所以說常念佛,並非說完全不修其他的三昧。第二個問題:你勸人常修念佛三昧,那麼其餘的三昧,和念佛三昧的高低如何?

答:念佛三昧的殊勝情形是不可思議的,如何得知呢?譬如摩訶衍中說,其餘的三昧並非不是三昧,為什麼?因為有的三昧只能除去貪心,而不能除去瞋心和癡心。有的三昧,只能除去瞋心,不能除去癡心和貪心。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癡心,不能除去貪心和癡心。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現在的障礙,而不能除去過去及未來的一切障礙。然而如果能夠經常修念佛三昧的話,不管是過去、現在及未來,一切的障礙都能除去。

第三個問題:念佛三昧既然能夠除去一切的障礙,獲得很大的福德力,不知道是否也能使行者,獲得延年益壽的利益?

答:一定可以的,為什麼?譬如惟無三昧經中說,有兩兄弟,哥哥相信因果,弟弟不信,不過卻很懂面相。有一天,弟弟在鏡子中,見到自己的臉上,已經現出了死亡之相,最多不過七天就要死了。於是有位有智慧的人,就教他去請問佛陀。佛陀告訴他說:「七天之內會死沒有錯,如果你能夠一心念佛,並且持戒律的話,或許可以度過此災難。」弟弟立刻就照著佛陀所教的方法,一心一意念佛。到了第六天,有兩個鬼來要捉他,而鬼聽到他念佛的聲音,卻無法向他靠近。於是鬼就回去報告閻羅王,閻羅王就把弟弟的生死符拿來看,見到上面已經加注說:「由於此人持戒及念佛的功德,將生到第三炎摩天上去。」

在譬喻經中,有一位長者,不相信造善有福,造惡有罪。五十歲時,忽然晚上夢見羅剎鬼,拿著索命符說,十天之內,要來取他的性命。長者醒過來之後,非常害怕。天亮後,他就去找占夢的相命師,占夢師替他卜了一個卦,卦上說:「十天之內,就會有羅剎鬼要來害你。」

長者更加害怕,就去求佛救命,佛告訴他說:「如果你想躲避此災害的話,從今天開始,要專心誠意的念佛,還要持戒律,燒香點燈,懸掛旛旗,歸依三寶,這樣就可以免除死亡。」長者就完全照做,專心念佛,信向三寶。結果羅剎鬼到了他家門口,見到他修功德,不能害他,只好走開。此人由於修了這些功德,最後活到了一百歲,死後還生到天上。又有一位長者,名叫執持,把佛陀教他的戒律,退還給佛,結果立刻被惡鬼痛打一頓。

第四個問題:念佛三昧能夠對治一切障礙,及現在世的果報,不知道是否也能感應到久遠之後,出世間的無上菩提?

答:當然可以,為什麼?譬如華嚴經十地品中說:「從初地開始,乃至於第十地,在每一地之中,都說進入此地的加行道。」當每一地的功德修滿之後,行者獲得自利的好處,然而也不住在此道中,最後都做一個總結說:「登地以上的諸菩薩,雖然修其他的法門,但都不離開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以無上美妙的快樂東西,來供養三寶。」由此經文可以證知,諸菩薩即使證到上面的果位,也仍然經常修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法門,才能夠成就無量的修行及誓願,才能夠圓滿功德大海,何況是二乘人及凡夫,要求生淨土,卻不學念佛。為什麼?因為念佛三昧,具備了一切的四攝法及六度法,是和諸法相伴相行至涅槃的。

(2)第五大門

第五大門本文:

第五問曰:初地已上菩薩,與佛同證真如之理,名生佛家,自能作佛,濟運眾生,何須更學念佛三昧,願見佛也?答曰:論其真如,廣大無邊,與虛空等,其量難知。譬如一大闇室,若然一燈二燈,其明雖遍,猶為闇也。漸至多燈,雖名大明,豈及日光?菩薩所證智,雖地地相望,自有階降,豈得比佛如日明也?

第五大門中,有四番料簡,第一、汎明修道延促,欲令速獲不退。第二、此彼禪觀,比校勸往。第三、此彼淨穢二境,亦名漏無漏比校。第四、引聖教證成,勸後代生信求往。

第一、汎明修道延促者,就中有二,一、明修道延促。二、問答解釋。

明延促者,但一切眾生,莫不厭苦求樂,畏縛求解,皆欲早證無上菩提者。先須發菩提心為首,此心難識難起,縱令發得此心,依經終須修十種行,謂信、進、念、戒、定、慧、捨、護法、發願、迴向,進詣菩提。然修道之身相續不絕,逕一萬劫,始證不退位。

當今凡夫,現名信想輕毛,亦曰假名,亦名不定聚,亦名外凡夫,未出火宅。何以得知?據菩薩瓔珞經,具辦入道行位法爾,故名難行道。

又但以一劫之中,受身生死,尚不可數知,況一萬劫中徒受痛燒。若能明信佛經,願生淨土,隨壽長短,一形即至位階不退,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。諸佛子等,何不思量,不捨難求易也?

如俱舍論中,亦明難行、易行二種之道。難行者,如論說云,於三大阿僧祇劫,一一劫中,皆具福智資糧,六波羅蜜一切諸行,一一行業皆有百萬難行之道,始充一位,是難行道也。易行道者,即彼論云,若由別有方便,有解脫者,名易行道也。今既勸歸極樂,一切行業悉迴向彼,但能專至,壽盡必生。得生彼國,即究竟清涼,豈可不名易行之道?須知此意也。

二問曰:既言願往生淨土,隨此壽盡,即得往生者,有聖教證不?

答曰:有七番,皆引經論證成。一、依大經云,佛告阿難:「其有眾生
欲於今世,見無量壽佛者,應發無上菩提之心,修行功德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。」

故大經讚云:「若聞阿彌陀德號,歡喜讚仰心歸依。下至一念得大利,則為具足功德寶。設滿大千世界火,亦應直過聞佛名。聞阿彌陀不復退,是故至心稽首禮。」

二、依觀經,九品之內,皆言臨終正念,即得往生。

三、依起信論云,教諸眾生,勸觀真如平等一實。亦有始發意菩薩,其心軟弱,自謂不能常值諸佛,親承供養,意欲退者。當知如來有勝方便,攝護信心,謂以專意念佛因緣,隨願往生,以常見佛故,永離惡道。

四、依鼓音陀羅尼經云,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當為汝演說,西方安樂世界,今現有佛,號阿彌陀。若有四眾,能正受持彼佛名號,堅固其心,憶念不忘,十日十夜,除捨散亂,精勤修習念佛三昧。若能令念念不絕,十日之中,必得見彼阿彌陀佛,皆得往生。」

五、依法鼓經云:「若人臨終之時,不能作念,但知彼方有佛,作往生意,亦得往生。」

六、如十方隨願往生經云:「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,家內眷屬為其亡者,念佛及轉誦齋福,亡者即出地獄,往生淨土。」況其現在自能修念,何以不得往生者也?

是故彼經云:「現在眷屬為亡者追福,如餉遠人,定得食也。」

第七、廣引諸經證成,如大法鼓經說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常能繫意,稱念諸佛名號者,十方諸佛,一切賢聖,常見此人,如現目前。是故此經,名大法鼓。當知此人,十方淨土,隨願往生。」

又大悲經云:「何名為大悲?若專念佛,相續不斷者,隨其命終,定生安樂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,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。」

是故涅槃經云,佛告大王:「假令開大庫藏,一月之中,布施一切眾生,所得功德,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,過前不可挍量。」又增一阿含經云,佛告阿難:「其有眾生,供養一閻浮提人衣服飲食、臥具湯藥,所得功德,寧為多不?」
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,甚多甚多,不可數量。」

佛告阿難:「若有眾生,善心相續,稱佛名號,如一搆牛乳頃,所得功德,過上不可量,無有能量者。」

大品經云:「若人散心念佛,乃至畢苦,其福不盡,若人散花念佛,乃至畢苦,其福不盡。」故知念佛利大,不可思議也。十往生經,諸大乘經等,立有文證,不可具引也。第二、次明此彼禪觀比挍,勸往生也。但此方穢境亂想難入,就令修得,唯獲事定,多喜味染。又復但能伏業報,生上界,壽盡多退。
是故智度論云:「多聞持戒禪,未得無漏法,雖有此功德,是事未可信。若欲向西修習,事境光淨,定觀易成,除罪多劫,永定速進,究竟清涼。」如大經廣說。問曰:若西方境界勝,可為禪定感,此界色天劣,不應為禪定招。答曰:若論修定因,該通於彼此。然彼界位是不退,并有他力持,是故說為勝。此處雖復修定剋,但有自分因,闕無他力攝,業盡不免退,就此說不如。

第三、據此彼淨穢二境,亦名漏、無漏者。若論此處境界,唯有三塗丘坑,山澗沙鹵,棘刺水旱,暴風惡觸,雷電礔礪,虎狼毒獸,惡賊惡子,荒亂破散,三災敗壞。語論正報,三毒八倒,憂悲嫉妒,多病短命,飢渴寒熱,常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,深可穢惡,不可具說,故名有漏,深可厭也。

往生彼國勝者,據大經云,十方人天,但生彼國者,莫不皆獲種種利益也。何者?一生彼國者,行則金蓮捧足,坐則寶座承軀,出則帝釋在前,入則梵王從後。

一切聖眾,與我親朋。阿彌陀佛,為我大師。寶樹寶林之下,任意翱翔,八德池中遊神濯足。形則身同金色,壽則命與佛齊,學則眾門立進,止則二諦虛融。十方濟運則乘大神通,晏安暫時則坐三空門,遊則入八正之路,至則到大涅槃。一切眾生但至彼國,皆證此益,何不思量,不速去也?第四、引聖教證成,勸後代生信求願往者。依觀佛三昧經云,爾時會中有十方諸佛,各於華臺中結跏趺坐,於空中現。東方善德如來為首,告大眾言:「汝等當知,我念過去無量世時,有佛名寶威德上王,彼佛出時,亦如今日說三乘法。彼佛滅後,末世之中,有一比丘,將弟子九人,往詣佛塔,禮拜佛像。

「見一寶像嚴顯可觀,觀已敬禮,目諦觀之,各說一偈,用為讚歎。隨壽修短,各自命終。「即命終已,即生佛前,從此已後,恆得值遇無量諸佛,於諸佛所,廣修梵行,得念佛三昧海。既得此已,諸佛現前,即與授記,於十方面,隨意作佛。「東方善德佛者,即我身是。自餘九方諸佛者,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。十方佛世尊,因由禮塔一偈讚,故得成為佛,豈異人乎?我等十方佛是。」

是時十方諸佛,從空而下,放千光明,顯現色身,白毫相光,各各皆坐釋迦佛床。

告阿難言:「汝知釋迦文佛,無數精進,百千苦行,求佛智慧,報得是身,今為汝說。汝持佛語,為未來世,天龍大眾,四部弟子,說觀佛相好,及念佛三昧。」說是語已,然後問訊釋迦文佛。問訊訖已,各還本國。


第五大門譯:

第五個問題:證初地以上的菩薩,和佛同樣證了真如之理體,叫做生到了諸佛之家,自己已經能夠做佛,救濟運度眾生了,何必還要學念佛三昧,發願要見佛呢?

答:真如的理體,是廣大而沒有邊際的,和虛空一樣,難以知道它的限量。譬如一間黑暗的屋子,如果只點了一兩盞燈,雖然滿屋子都照明了,可是仍然顯得很暗。即使燈數漸漸增多,可以說是大大光明了,然而,又那裡比得上太陽光呢?菩薩所證得的智慧,雖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,然而,又怎麼比得上如太陽光的佛呢?第五大門中,分四部分來講,第一、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,以便快速獲得不退之位。第二、分別此土與淨土在修禪觀照的不同,勸眾人往生。第三、此穢土與彼淨土的境界不同,也叫做有漏與無漏的比較。第四、引用經典證明,勸後代的人起信心求往生。

第一、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,分二部分講,一、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。二、回答問題。

一、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,一切的眾生,沒有不厭惡痛苦,追求快樂的。全都畏懼束縛,追求解脫,也都想早日證成無上菩提。因此,首先必須要發起菩提心,而這個菩提心很難識知,很難發起。即使發了菩提心,經上說,還必須要修信心、精進、憶念、戒律、禪定、智慧、捨心、護法、發願、迴向等十種修行,才能往菩提路上前進。而且此修道的身體,還必須要相續不絕,有一萬劫之久,才能證得不退的果位。而現今的凡夫,目前只能叫做信心想力輕如鴻毛,也叫做假有之名字,也叫做不定聚,也叫做外凡夫,尚未能脫離三界的火宅。何以知道呢?因為根據菩薩瓔珞經中所說,完全具備入道的修行果位,就是如此,所以叫做難以修行的道路。而且在一劫之中,所受的生死之身,都多得數不清了,何況在一萬劫之中,白白受到痛苦之火所燒。如果能夠明白相信佛經所言,發願往生淨土,不管這輩子壽命的長短,只要一往生,就能登不退之位,和修行一萬劫的功德相等。諸位佛弟子呀,為何不想想,而不捨棄難行道,轉修易行道呢?

在俱舍論中,也有提到難行道及易行道這二種道。論上說,難行道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的每一劫,都要具備福德及智慧的資糧,還有六波羅蜜的一切諸修行。而每一種修行中,又都有百萬種難行的道路,如此才能進入一個果位,這就叫難行道。

該論又說,易行道是有特別的方便法門,而達到解脫的目的,這就叫易行道。

現在勸大家歸向極樂世界,把一切的修行功業,全都迴向淨土,只要能專心至極的念佛,命終時必定能往生。只要能生到該國,就能獲得究竟的清涼,這樣豈能不叫做易行道嗎?要知道這個道理啊。

二、回答問題:你說只要發願往生淨土,在此土壽命盡了之後,就能往生,經典上可有證明?

答:分七部分,引用經論來證明。一、無量壽經上說,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如果有眾生,想要在這輩子,見到無量壽佛的話,就應當要發無上的菩提心,修行功德,發願往生無量壽國,就可以往生。」

所以無量壽經讚歎說:「如果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,起了歡喜讚歎仰慕歸依的心,甚至只要起一念這種心,就能獲得甚大的利益,就能具足功德的寶藏。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大火,也要從中經過以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。只要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能夠不再退轉,所以要以至誠的心向彌陀佛頂禮。」

二、觀無量壽佛經中說,九品之內,只要臨命終時心有正念,就能夠往生。

三、大乘起信論中說,要教導諸眾生,勸大家觀照真如之性是平等的,同一的,真實的。有才開始發菩提心的菩薩,他們的心很軟弱,認為如果自己不能經常遇到諸佛,親自承諸佛教導,親自供養諸佛,就可能會退心的人,如來有殊勝的方便法門,以收攝守護他們的信心,就是要專心想念佛,就能隨所願而往生淨土。由於能經常見到佛之故,所以就能永遠離開惡道。

四、鼓音陀羅尼經中,世尊告訴諸比丘說:「我要告訴你們,西方安樂世界,現在有佛,叫做阿彌陀佛。如果四眾弟子,能夠以正信的心,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,以很堅固的心念,來憶念阿彌陀佛,在十天十夜之中,能夠把散亂的心去掉,很精進勤力的修習念佛三昧。要是能夠念念都不斷絕的話,在十天之中,一定能見到阿彌陀佛,也都能夠往生安樂世界。」

五、法鼓經上說:「如果有人臨命終時,沒有辦法念佛,而只要知道西方有佛,心裡起念要往生西方淨土,也是可以往生的。」

六、十方隨願往生經中說:「如果有人臨終之際,及死後墮入地獄之後,家中的眷屬為死亡者念佛及誦經齋僧培福的話,亡者就會從地獄中出離,而往生到淨土。」何況是現在自己能夠修行念佛,又怎麼不會往生呢?

所以該經又說:「活著的眷屬為死亡者追造福業,猶如宴請已經遠離的先人,是一定能夠吃到的。」

第七、引用諸經證明,大法鼓經上說:「如果善男子和善女人,經常能夠收攝心意,稱念諸佛的名號,那麼十方的諸佛及一切的賢聖,都能夠經常見到此人,猶如在眼前出現般。所以這部經,叫做大法鼓經。要知道,此人能夠隨自己的心願,往生十方的淨土。」

大悲經上說:「為何叫做大悲?如果能夠專心念佛,心念一直相續不斷的話,命終之後,一定生到安樂國中。如果能夠展轉勸別人念佛的話,這些人全都叫做修行大悲心的人。」所以涅槃經中,佛陀告訴大王說:「假使把大倉庫打開,在一個月之內,把倉庫內所收藏的東西,布施給一切的眾生,所獲得的功德,不如有一個人,稱念一聲佛號的功德,念佛人的功德,超過前面布施者多得算不完。」

增一阿含經中,佛陀問阿難說:「如果有眾生,供養一個閻浮提的人,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,他所獲得的功德,多不多?」

阿難回答佛陀說:「世尊,甚多甚多,多得算不完。」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如果有眾生,以善心相續不斷的稱佛名號,時間只要短得像擠一下牛乳般,他所獲得的功德,超過上面那個人,多得數不完。」

大品經上說:「如果有人以散亂的心稱念佛號,乃至於命終,所獲得的福報是數不完的。如果有人向佛散花並稱念佛號,乃至於命終,所獲得的福報是數不完的。」所以知道念佛的利益甚大,是不可思議的。此外,十往生經及諸大乘經等,都有說念佛的利益,不過無法一一引證了。

第二、比較在此世界及在淨土,修禪定及觀照的不同,而勸大家往生淨土。此世界環境穢濁,人們心思雜亂,難以進入禪定中觀照。即使修成,也只是獲得事相上的定境而已,而且人們大多還會沈迷在此定境之中。此外也只能伏住業報,生到天界,等到天界的壽命終了之後,大多就退墮下界。

因此大智度論上說:「博學多聞且持戒又修禪定,然而尚未獲得無漏法之前,雖然有這些功德,還是不能確信不會出差錯。如果在西方淨土修行的話,那兒的事相及環境是光明而清淨的,禪定中的觀照容易成就,於是就能除去無量劫的罪業。由於長久在禪定中,所以進步神速,而證得究竟清涼的地步。」情形就如無量壽經上所說的。

問:如果西方淨土的境界殊勝,可以感得禪定,那麼此娑婆世界的色界天陋劣,不應該招得禪定。

答:修禪定的因緣,娑婆世界和西方淨土是一樣的,不過因為西方淨土一往生就是不退位,而且有佛力的加持,所以說比較殊勝。這裡雖然也同樣修禪定,但卻只有靠自己的力量,而沒有佛力的加持,這一輩子過完之後,下輩子免不了會退墮,所以說不如西方淨土。

第三、娑婆的穢土與西方的淨土,也叫做有漏和無漏。說到目前我們所處的境界,只有三惡道及丘陵、坑洞、高山、深澗、沙漠、荊棘、水災、旱災、暴風雨、雷電霹靂、老虎、野狼、毒蛇、猛獸、凶惡的盜賊、敗家的惡子,還有戰爭、瘟疫、飢饉的三災,造成人間一片荒蕪、混亂、破壞、失散的情景。

說到我們色身的正報,有貪瞋癡三毒,有常、樂、我、淨、非常、非樂、非我、非淨的八倒,有憂愁、悲傷、嫉妒的情緒,又常生病,或短命而死,感到飢餓、口渴、寒冷及炎熱的痛苦,還經常被拘魂鬼所追逐,其中的污穢惡劣,說也說不完,所以叫做有漏,實在深可厭棄。

往生安樂國殊勝之處,據無量壽經上說,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,只要生到那裡,都會獲得種種的利益。有那些利益?生到那裡的人,走路時有金色蓮花捧著腳,坐下來時有七寶的座位承受身軀,出門則忉利天主在前面開道,入室則有梵天王跟隨在後。

一切的聖人,和我是親戚朋友,阿彌陀佛則是我的老師。在寶樹寶林之下,可以任意飛翔,在八功德池中,可以遊玩洗腳。身形是金色的,壽命和佛同樣長。在修學上,一切法門都可以同時修學,在修止時,則真俗二諦虛寂融會。到十方世界救度眾生時,就用大神通力。暫時安住則坐於空、無相、無願三解脫門中。遊行則進入八正道之道路。目的地就是到達大涅槃的境界。一切的眾生只要生到該國,都能證得此種利益。因此,為什麼不想趕快去呢?

第四、引證佛經上修成之人,以勸後代的人相信發願求往生。觀佛三昧經說,在法會中,十方諸佛各自在蓮花臺上結跏趺坐,在空中出現。

代表東方諸佛的善德如來告訴大眾說:「你們要知道,過去無量世的時候,有寶威德上王如來出現於世間,他也和今世的佛一樣講說三乘之法。該佛滅度之後,在末法時期,有一位比丘,帶領九位弟子,去佛塔禮拜佛像。

「他們見到一尊佛像,塑造得莊嚴美好,大家禮拜過後,仍目不轉睛的觀看,於是各人就說了一首偈語,讚歎佛的功德相好。之後,他們就隨自己壽命的長短,而各自命終。

(3)第六大門

第六大門本文:

第六大門中,有三番料簡。第一、十方淨土共來比挍。第二、義推。第三、辨經住滅。第一、十方淨土共來比挍者,有其三番。

一、如隨願往生經云,十方佛國,皆悉嚴淨,隨願立得往生,雖然,悉不如西方無量壽國,何意如此?但阿彌陀佛,與觀音、大勢至,先發心時,從此界去,於此眾生,偏是有緣,是故釋迦處處歎歸。

二、據大經,法藏菩薩因中,於世饒王佛所,具發弘願,取諸淨土。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,天人善惡,國土精麤,悉現與之。於時法藏菩薩,願取西方成佛,今現在彼,是二證也。

三、依此觀經中,韋提夫人復請淨土,如來光臺為現十方一切淨土,韋提夫人白佛言:「此諸佛土,雖復清淨,皆有光明,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。」是其三證,故知諸淨土中,安樂世界最勝也。第二、義推者。

問曰:何故要須面向西,坐禮念觀者?

答曰:以閻浮提云,日出處名生,沒處名死,藉於死地,神明趣入,其相助便,是故法藏菩薩,願成佛在西,悲接眾生。

由坐觀禮念等,面向佛者,是隨世禮儀。若是聖人,得飛報自在,不辨方所。但凡夫之人,身心相處,若向餘方,西往必難。是故智度論云,有一比丘,康存之日,誦阿彌陀經,及念般若波羅蜜,臨命終時,告弟子言: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,今在我前。」合掌歸依,須臾捨命。於是弟子依火葬法,以火焚屍,一切燒盡,唯有舌根一種,與本不異。遂即收取,起塔供養。

龍樹菩薩釋云,誦阿彌陀經故,是以垂終佛自來迎。念般若波羅蜜故,所以舌根不盡。以斯文證,故知一切行業,但能迴向,無不往也。

故須彌四域經云,天地初開之時,未有日月星辰,縱有天人來下,但用項光照用。爾時人民多生苦惱,於是阿彌陀佛遣二菩薩,一名寶應聲,二名寶吉祥,即伏犧女媧是。

此二菩薩,共相籌議,向第七梵天上,取其七寶,來至此界,造日月星辰,二十八宿,以照天下,定其四時,春秋冬夏。時二菩薩共相謂言,所以日月星辰,二十八宿西行者,一切諸天人民,盡共稽首阿彌陀佛。是以日月星辰,皆悉傾心向彼,故西流也。

第二、辨經住滅者,謂釋迦牟尼佛,一代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眾生滅盡,諸經悉滅,如來悲哀,痛燒眾生,特留此經,止住百年。以斯文證,故知彼國雖是淨土,然體通上下,知相無相,當生上位。凡夫火宅,一向乘相往生也。

第六大門譯:

第六大門中,分三部分來說明。第一、比較十方的淨土。第二、就義理來推論。第三、辨別經典上所說,佛住世與滅度之事。

第一、比較十方的淨土,分三部分來講。

一、隨願往生經上說,十方世界的佛國,全都莊嚴清淨,行者可以隨自己的意願往生。雖然如此,但這些淨土都比不上西方無量壽國,為什麼?因為阿彌陀佛,及觀世音菩薩,和大勢至菩薩,他們最初發菩提心時,都是在娑婆世界發的,所以他們對娑婆世界的眾生,特別有緣,因此釋迦牟尼佛處處讚歎極樂世界,勸大家要歸向往生。

二、無量壽經中,法藏菩薩修因的時候,在世饒王佛處,發了弘大的誓願,要成就淨土,所以想參考其他的淨土。於是世饒王佛就為他說了二百一十億個諸佛的國土,其中諸天及人類的善惡根器,國土是精緻的,或是粗劣的,全都現出來給他看。結果法藏菩薩發願要成立西方淨土以證成佛果,就是現在在西方的極樂世界,這是第二個證明。

三、觀無量壽佛經中,韋提夫人也要求看諸佛的淨土,於是釋迦如來的光明蓮花臺上,就為她現出了十方世界的一切淨土,韋提夫人向佛陀說:「這些佛國土,雖然都清淨,也都有光明,不過我樂於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。」這是第三個證明,所以知道淨土中,安樂世界最殊勝。第二、就義理來推論。

問:為什麼要面向西邊,禪坐、禮拜、念佛及觀想?

答:閻浮提的人說,日出的地方叫做出生,日沒的地方叫做死亡。由於西邊是死亡之地,神識會往西邊去,有協助的方便,所以法藏菩薩發願在西方成佛,以悲心來接引眾生。禪坐、觀想、禮拜、稱念等,面向阿彌陀佛的方向,是隨順世間的禮儀。如果是聖人的話,可以獲得自在的飛行果報,根本就用不著去分辨方向。不過凡夫俗子的身心所向之處,如果不向西方,而向其他方向的話,往生西方可就困難了。所以大智度論說,有一位比丘,生前讀誦阿彌陀經,並念般若波羅蜜經,臨終時,他告訴弟子說:「阿彌陀佛和諸聖眾,現在在我的眼前出現。」於是他就合掌歸依佛,不久就命終了。他的弟子用火葬法,焚燒他的屍體,全身都燒完之後,灰燼中舌根卻沒有燒掉,而且和活著時一樣。於是弟子就把舌根收藏起來,並起了一個塔來供養此舌根。龍樹菩薩解釋說,由於比丘讀誦阿彌陀經的緣故,所以臨終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。由於念般若波羅蜜經的緣故,所以舌根不壞。從此經文得證,可以知道一切的修行及善業,只要能夠迴向,沒有不能往生的。

所以須彌四域經中說,天地初開的時候,沒有日月及星辰,縱然諸天到人間來,也只是用脖子的光來照明。當時地上的人民因此而感到苦惱,於是阿彌陀佛就派遣二位菩薩下來,一位叫寶應聲,一位叫寶吉祥,他們就是伏犧和女媧。這二位菩薩商量的結果,決定拿色界第七層天的七寶,到人間來造日月星辰及二十八星宿,以照明天下,定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。

當時二位菩薩都說,日月星辰,二十八星宿,全都向西方走,是代表一切的諸天及人類,全都向阿彌陀佛頂禮的意思。所以日月星辰,全都心向極樂世界的教主,因此它們全都向西而流逝。第三、辨別經典上所說,佛住世與滅度之事。經上說,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,正法時期有五百年,像法時期有一千年,末法時期有一萬年。然後眾生就沒有了,諸經也沒有了,因此如來悲愍被痛苦所焚燒的眾生,於是特別將無量壽經,多留在世上一百年。由此經文證知,極樂世界雖然是淨土,不過它的本體是上下徹通的,只要知道一切的形相就是沒有形相,就能夠上品往生。在三界火宅中的凡夫,向來就是以有形相而往生的。

(4)第七大門

第七大門本文:

第七大門中,有兩番料簡。第一門中,此彼取相,料簡縛脫。第二、次明此彼修道,用功輕重,而獲報真偽,故勸向彼。第一、此彼取相,料簡縛脫者。若取西方淨相,疾得解脫,純受極樂,智眼開朗。若取此方穢相,唯有妄樂,癡盲厄縛憂怖。

問曰:依大乘諸經,皆云無相乃是出離要道,執相拘礙,不免塵累。今勸眾生捨穢忻淨,是義云何?

答曰:此義不類,何者?凡相有二種,一者、於五塵欲境,妄愛貪染,隨境執著,此等是相,名之為縛。二者、愛佛功德,願生淨土,雖言是相,名為解脫,何以得知?如十地經云,初地菩薩尚自別觀二諦,勵心作意,先依相求,終則無相,以漸增進,體大菩提。盡七地終心,相心始息。入其八地,絕於相求,方名無功用也。是故論云:「七地以還,惡貪為障,善貪為治。八地已上,善貪為障,無貪為治。」況今願生淨土,現是外凡,所修善根,皆從愛佛功德生,豈是縛也?

故涅槃經云:「一切眾生有二種愛,一者善愛,二者不善愛。不善愛者,唯愚求之。善法愛者,諸菩薩求。」是故淨土論云:「觀佛國土清淨味,攝受眾生大乘味,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,畢竟住持不虛作味,有如是等無量佛道味。」故雖是取相,非當執縛也。又彼淨土所言相者,即是無漏相、實相相也。第二段中,明此彼修道,用功輕重,而獲報真偽者。若欲發心歸西者,單用少時禮觀念等,隨壽長短,臨命終時,光臺迎接,迅至彼方,位階不退。是故大經云:「十方人天,來生我國,若不畢至滅度,更有退轉者,不取正覺。」

此方多時,具修施戒忍進定慧,未滿一萬劫已來,恆未免火宅,顛倒墜墮,故名用功至重,獲報偽也。大經復云:「生我國者,橫截五惡趣。」今此約對彌陀淨剎,娑婆五道,齊名惡趣。地獄餓鬼畜生,純惡所歸,名為惡趣。娑婆人天雜業所向,亦名惡趣。若依此方修治斷除,先斷見惑,離三塗因,滅三塗果。後斷修惑,離人天因,絕人天果。此皆漸次斷除,不名橫截。若得往生彌陀淨國,娑婆五道,一時頓捨,故名橫截五惡趣者,截其果也。惡趣自然閉者,閉其因也,此明所離。

昇道無窮極者,彰其所得。若能作意,迴願向西,上盡一形,下至十念,無不皆往。

一到彼國,即入正定聚,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。

第七大門譯:

第七大門中,分二部分來講。第一、說明娑婆世界與西方淨土,束縛與解脫的情形。第二、說明這裡和那裡,修道用功的多寡,及所獲果報的真假,因此而勸大家往生那裡。第一、說明這裡和那裡,束縛及解脫的不同。如果在西方淨土的話,由於純粹是清淨之相,所以很快就能獲得解脫,只享受至極的快樂,智慧之眼得以張開,朗朗明見。如果在此娑婆世界,由於是充滿穢濁之相,所以只有虛妄的快樂,及愚癡、盲目、困厄、束縛、憂愁、恐怖。

問:大乘諸經都說,無有形相才是出離生死的要道,執著形相會有所拘束及障礙,因而免不了塵勞之累。而你現在勸眾生捨棄污穢而欣悅清淨,是什麼意思呢?

答:這兩種情形是不同的,為什麼?形相有二種,一種是對於五欲的塵境,產生虛妄的貪愛污染,隨著境界而起執著之心,這種情形,就叫做束縛。一種是愛樂佛的功德,發願要往生淨土,雖然說這是一種形相,但卻叫做解脫,何以知道?譬如十地經上說,證初地的菩薩,都還要分別觀察真諦與俗諦,集中心意在形相上探求,最後才達到無相的地步,用這種漸漸增進的方法,體悟大菩提的境界。一直證到七地的末後之心,有相的心才會止息。進入八地之後,才不再在相上探求,這時才叫做不再用功而功用自現。

所以十地論上說:「七地以前,惡的貪心是障礙,要以善的貪心來對治。八地以上,善的貪心是障礙,要以無貪之心來對治。」何況現今發願往生淨土的人,都是凡夫,他們所修的善根,全都是從愛樂阿彌陀佛的功德而生的,怎麼會是束縛呢?

所以涅槃經說:「一切眾生都有二種愛,一種是善法的愛樂,一種是不善法的愛樂。不善法的愛樂,是愚蠢的人所追求的,善法的愛樂,是菩薩所追求的。」因此淨土論說:「觀察佛國土叫做清淨之味,攝受眾生叫做大乘之味,起心修行相類似之事叫做發願成就佛國土之味,畢竟能住持叫做不虛假造作之味,有如此等等無量的成佛道之味。」所以雖然是取相,但卻不是執著束縛。而西方淨土所說的相,就是無漏之相、實相之相。

第二、說明這裡和那裡,在修道上用功的輕和重,所獲得果報的真和假。如果想發心歸向淨土的話,只要花很少的時間禮拜、觀想、稱念彌陀佛,隨著各人壽命的長短,臨終之時,發光的蓮花臺就會來迎接行者,很快的就到極樂世界,馬上就證入不退的果位。所以無量壽經說:「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,只要生到我的國土,如果不證到究竟滅度,而還會退轉的話,我就不取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地位。」

在這裡,要經過長久的時間,具足修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如果不滿一萬劫的話,仍然免不了三界火宅,顛倒墮落的受生,所以說用功很重,卻獲得虛假的果報。

無量壽經又說:「生到我國土的眾生,一下子就橫把五惡道生死輪迴給截斷了。」這是相對於彌陀的淨土,而把娑婆世界的五道,統統叫做惡趣。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三道純粹是造惡業的歸向,所以叫做惡趣,而娑婆世界的人道和天道,是善惡雜業的歸向,所以也叫做惡趣。如果在這裡修行,以對治斷除煩惱的話,首先要斷除見惑,以脫離三惡道之因,息滅三惡道之果報。之後,再斷修惑,以脫離人天之因,斷絕人天之果報。這都是漸漸次第的斷除,不叫做橫加以截斷。如果能夠往生彌陀淨土的話,娑婆世界的五道,一下子就能頓然捨棄,所以叫做橫截五惡趣,就是截斷它的果報。惡道自然關閉,是關閉它的因緣,以上說明往生淨土所脫離的東西。上升之道無有窮盡,達於極點,是彰顯往生淨土所獲得的東西。如果能夠下定決心,迴願往生西方淨土的話,最多這一生,最少十念,就都能往生。一生到該國,就進入正定聚,這就和修道一萬劫的功德相等。

(5)第八大門

第八大門本文:

第八大門中,有三番料簡。第一、略舉諸經來證,勸捨此忻彼。第二、彌陀釋迦,二佛比挍。第三、釋往生意。第一、略舉諸大乘經來證,皆勸捨此悕彼者。一、謂耆闍崛山,說大經二卷。二、觀經一部,王宮耆闍兩會正說。三、小卷無量壽經,舍衛一說。四、復有十方隨願往生經明證。五、復有無量清淨覺經二卷一會正說。六、更有十往生經一卷。

諸餘大乘經論,指讚處多,如請觀音、大品經等。又如龍樹、天親等論,歎勸非一,餘方淨土,皆不如此丁寧。

第二、彌陀釋迦二佛比挍者,謂此佛釋迦如來,八十年住世,暫現即去,去而不返,比於忉利諸天,不至一日。又釋迦在時,救緣亦弱。如毘舍離國救人現患等,何者?時毘舍離國人民,遭五種惡病,一者、眼赤如血。二者、兩耳出膿。三者、鼻中流血。四者、舌噤無聲。五者、所食之物,化為麤澀,六識閉塞,猶如醉人。

有五夜叉,或名訖拏迦羅,面黑如墨,而有五眼,狗牙上出,吸人精氣。良醫耆婆,盡其道術,所不能救。時有月蓋長者為首,部領病人,皆來歸佛,叩頭求哀。爾時世尊,起無量悲愍,告病人曰:「西方有阿彌陀佛、觀世音、大勢至菩薩,汝等一心合掌求見。」於是大眾,皆從佛勸,合掌求哀。爾時彼佛,放大光明,觀音勢至,一時俱到,說大神咒,一切病苦,皆悉消除,平復如故。

然二佛神力,應亦齊等,但釋迦如來,不申己能,故顯彼長,欲使一切眾生,莫不齊歸。是故釋迦處處歎歸,須知此意也,是故曇鸞法師,正意歸西。故傍大經奉讚云:「安樂聲聞菩薩眾,人天智慧咸洞達,身相莊嚴無殊異,但順他方故列名。顏容端正無可比,精微妙軀非人天,虛無之身無極體,是故頂禮平等力。」

第三、釋往生意者,就中有二,一、釋往生意。二、問答解釋。

第一問曰:今願生淨土,未知作何意也?

答曰:只欲疾成自利利他,利物深廣,十信三賢,攝受正法,契會不二,見證佛性,明曉實相。觀照暉心,有無二諦、因果先後、十地優劣、三忍三道,金剛無礙,證大涅槃。大乘寬運,欲無限時住,為盡無邊生死海故。問有三番,問曰:願生淨土,擬欲利物者,若爾,所拔眾生,今現在此。已能發得此心,只應在此拔苦眾生。何因得此心竟,先願生淨土,似如捨眾生,自求菩提樂也?答曰:此義不類,何者?如智度論云,譬如二人,俱見父母眷屬,沒在深淵。一人直往,盡力救之,力所不及,相與俱沒。一人遙走,趣一舟船,乘來濟接,立得出難。菩薩亦爾,若未發心時,生死流轉,與眾生無別。但已發菩提心時,先願往生淨土,取大悲船,乘無礙辯才,入生死海,濟運眾生。

二、大論復云,菩薩生淨土,具大神通,辯才無礙,教化眾生時,尚不能令眾生生善滅惡,增道進位,稱菩薩意。若即在穢土拔濟者,闕無此益,如似逼雞入水,豈能不濕也?

第八大門譯:

大經讚云:「安樂佛國諸菩薩,夫可宣說隨智慧。於己萬物亡我所,淨若蓮華不受塵。往來進止若汎舟,利安為務捨適莫。彼已猶空斷二想,然智慧炬照長夜。三明六道皆已足,菩薩萬行觀心眼。如是功德無邊量,是故至心願生彼。」

第八大門中,分三部分來講。第一、略舉諸經來證明,勸大家捨棄此間,欣悅彼處。第二、比較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。第三、解釋往生的意思。第一、略舉諸經來證明,勸大家捨棄此間,欣悅彼處。一、佛陀在耆闍崛山,說了二卷的無量壽經。二、在王宮及耆闍崛山二處法會,說了觀無量壽佛經一部。三、在舍衛國說了阿彌陀經一部。四、十方隨願往生經證明往生淨土。五、有無量清淨覺經二卷。六、有十往生經一卷。

其餘的大乘經論,讚歎西方淨土的有很多,譬如請觀音及大品般若經等。而龍樹菩薩及天親菩薩等的論著,也處處讚歎往生西方淨土,至於其他的淨土,他們都不如此叮嚀後學之人。

第二、比較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。釋迦如來住世只有八十年,只是暫時的出現,馬上就走了,而且一去就不復返。停留的時間,還不滿忉利天的一天。釋迦如來在世的時候,救度眾生的機緣也很微弱。就拿毘舍離國的人生病這件事來說,當時該國人民,生了五種怪病。眼睛變紅,好像充血般。兩耳流出膿來。鼻子流血。口不能言。所吃的東西,味道變成粗澀,六識閉塞,好像喝醉的人。

有五個夜叉,叫做訖拏迦羅,臉黑得像墨,有五隻眼睛,狗牙向上突出,吸人們的精氣。當時的良醫耆婆,盡了他的能力,也救不了這些人。於是月蓋長者就帶領了這些病人,來歸向佛陀,向佛陀叩頭求救。這時世尊起了無量的悲愍之心,告訴病人說:「西方有阿彌陀佛,及觀世音菩薩,和大勢至菩薩,你們要一心合掌,哀求要見他們。」

於是眾人都聽從佛陀的勸告,合掌哀求西方三聖。這時阿彌陀佛就放出大光明,和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,一起來到該國,他們說了大神咒,結果眾生的一切病苦都消除,恢復了以往的健康。這二尊佛的神通力量,應該是齊平的,而釋迦如來不顯出自己的能力,卻讓彌陀佛發揮長處,是為了要使一切的眾生,全都歸向阿彌陀佛之故。要知道釋迦如來處處讚歎歸向西方的用意,也正是曇鸞法師往生西方的意思。

無量壽經稱讚說:「安樂世界的聲聞及菩薩眾,對於諸天及人們的智慧全都洞徹通達。他們的身相莊嚴都相同,為了順應他方眾生所以列名於極樂世界。佛陀的容顏端正無人可比,精緻微妙的身軀非是人天之身,佛身是虛無而無有極限的,所以向有平等力量的世尊頂禮。」

第三、解釋往生的意思,分二部分來說,解釋往生的意思。回答問題。

第一問:現在我們發願要往生淨土,但不知該如何起心意?

答:只需要發願,希望很快就能自利利他,利他要深廣,證十信位、三賢位,攝受一切的正法,以契合融會不二法門,見佛性並證佛性,明白曉了諸法實相,以心觀照有無二諦、因及果的先後次第、十地的優劣比較,得到喜忍、悟忍、信忍的三忍,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的三道,獲得無障礙金剛定,證得大涅槃。大乘法寬大運轉,希望能無時間限制的住著,以盡無有邊際的生死之海。

問:發願往生淨土,必須要利益眾生,如果是這樣的話,要救拔的眾生,現在就在此地。而既然行者已經發了度眾之心,就應該在這裡救拔苦惱的眾生,因此為何在發了菩提心之後,卻先發願往生淨土?好像捨棄眾生,而自己追求菩提的快樂般。答:這種比喻不對,為什麼?正如大智度論所說的,有二個人,都見到父母及眷屬,掉在深淵之中。有一個人就直接跳下深淵,盡力去救他們,然而能力不夠,結果和被救者一起滅亡。另一個人則走到遙遠的地方,去找一艘船,然後乘船來接濟溺水者,最後共同出離此災難。菩薩也是如此,在尚未發心之前,在生死中流轉,和眾生沒有差別。但是在發了菩提心之後,就先發願往生西方淨土,取得大悲船之後,再乘著無礙的辯才,進入生死海之中,來救濟運送眾生出難。

二、大智度論又說,菩薩生到淨土之後,具備了大神通力,又有無礙的辯才,到娑婆世界教化眾生之時,都還不能使眾生把惡心滅掉生出善心來,以增加道業,增進果位,合菩薩的心意。如果菩薩不往生淨土,立即就在此穢土救拔眾生的話,連大神通力及無礙辯才都沒有,簡直就好似把雞逼入水中般,這樣雞怎能不濕呢?

三、無量壽經上讚歎說:「安樂佛國土的諸菩薩,具有隨眾生根器而宣講佛法的智慧,他們已經沒有了自己,也沒有了我所有的一切萬物,他們清淨得像蓮花一樣,不沾染一點灰塵。他們的來去動止好比在泛舟,只為了要利益安樂眾生,沒有任何的愛好或厭惡。他們已經證空性,斷了有無二想。他們燃燒智慧火炬以照明黑暗的長夜。他們具足了三明及六通,這些菩薩用心眼來觀察萬行。淨土的菩薩具備了如此無量無邊的功德,所以眾生以至誠心發願要往生。」

(6)第九大門

第九大門本文:

第九大門中有兩番料簡,第一、苦樂善惡相對。第二、明彼此壽命長短比挍。

就初段中有二:苦樂善惡相對。引大經為證。初言苦樂善惡相對者,在此娑婆世界,雖有苦樂二報,恆以樂少苦多,重則三塗痛燒,輕則人天刀兵疾病,相續連注,遠劫已來,無有斷時。縱有人天少樂,猶如泡沫電光,速起速滅,是故名為唯苦唯惡。

彌陀淨國,水鳥樹林,常吐法音,明宣道教,具足清白,能令悟入。

二、引聖教為證者,淨土論云,十方人天生彼國者,即與淨心菩薩無二。淨心菩薩即與上地菩薩,畢竟同得寂滅忍,故更不退轉。又引大經四十八願中,有五番大益:第一、大經云:「有十方人天來生我國,不悉真金色者,不取正覺。」

二云:「十方人天來生我國,若形色不同,有好醜者,不取正覺。」

三云:「十方人天來生我國,不得宿命智,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,不取正覺。」

四云:「十方人天來生我國,不得天耳通,下至不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,不悉受持者,不取正覺。」

五云:「十方人天來生我國,不得他心智,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,不取正覺。」

欲論彼國利益之事,難可具陳,但當願生,必不可思議。是故彼方唯善唯樂,無苦無惡也。

第二、明壽命長短者。此方壽命,大期不過百年。百年之內,少出多減。或生年夭喪,乃至童子身亡,或復胞胎傷墮。何意然者?良由眾生作因時雜,是以受報亦不得齊同也。

是故涅槃經云:「作業時黑,果報亦黑。作業時白,果報亦白。淨雜亦爾。」又據淨度菩薩經云,人壽百歲,夜消其半,即是減卻五十年也。就五十年內,十五年已來,未知善惡,八十已去,昏耄虛劣,故受老苦,自此之外,唯有十五年在。於中外則王官逼迫,長征遠防,或繫在牢獄。內則門戶吉凶,眾事牽纏,煢煢忪忪,常求不足。如斯推計,可有幾時得修道業?如此思量,豈不哀哉,何得不厭?又彼經云,人生世間,凡經一日一夜,有八億四千萬念。一念起惡,受一惡身。十念念惡,得十生惡身。百念念惡,受一百惡身。計一眾生,一形之中,百年念惡,惡即遍滿三千國土,受其惡身。

惡法既爾,善法亦然。一念起善,受一善身。百念念善,受一百善身。計一眾生一形之中,百年念善,三千國土善身亦滿。若得十年、五年念阿彌陀佛,或至多年,後生無量壽國,即受淨土法身,恆沙無盡,不可思議也。今既穢土短促,命報不遠,若生阿彌陀淨國,壽命長遠,不可思議。是故無量壽經云,佛告舍利弗:「彼佛何故號阿彌陀?舍利弗,十方人天往生彼國者,壽命長遠,億百千劫,與佛同等,故號阿彌陀。」各宜量此利大,皆願往生也。又善王皇帝尊經云,其有人學道,念欲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國者,憶念晝夜一日,若二日,或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至六日、七日。若復於中欲還悔者,聞我說是善王功德,命欲盡時,有八菩薩,皆悉飛來,迎取此人,到西方阿彌陀佛國中,終不得止。

自此已下,又引大經偈為證,讚云:「其有眾生生安樂,悉具三十有二相。智慧滿足入深法,究暢道要無障礙。隨根利鈍成就忍,三忍乃至不可說。宿命五通常自在,至佛不更雜惡趣。除生他方五濁世,示現同如大牟尼。生安樂國成大利,是故至心願生彼。」第九大門中,分二部分來說,第一、痛苦快樂及善惡的相對照。第二、比較兩邊壽命的長短。

第一中又分二部分:苦樂善惡的相對照。引用無量壽經來證明。

第九大門譯:

苦樂善惡相對照是說,在此娑婆世界,雖然有苦樂二種果報,但大多是樂少苦多。重的苦就是三惡道中被燒的痛苦,輕的苦就是諸天及人間的戰爭和疾病,連續不斷的發生,從久遠劫以來,就沒有斷過。縱然人間和天上稍有快樂,也像泡沫和電光般,發生和滅亡都十分迅速,所以說娑婆世界只有痛苦,只有惡事。而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,則是流水、鳥雀和樹林,經常吐露出道法之音,講說修道及教理,內容既清淨又明白,能夠使聽聞的人悟入佛性。二、引用經典證明。淨土論說,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安樂國的,就和心地清淨的菩薩沒有兩樣。心地清淨的菩薩和上地菩薩,最後都同樣證得寂滅忍,所以是不會退轉的。

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願,有五種大利益:第一、經上說:「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,如果身體不是真金色的話,我就不取證佛果。」

二、經上說:「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,如果身形色貌不相同,有美好醜陋之分別的話,我就不取證佛果。」三、經上說:「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,如果沒有宿命智,連百千億那由他諸劫的事都不知道的話,我就不取證佛果。」四、經上說:「如果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,沒有天耳通,連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的法都聽不到,而且不全部照著做的話,我就不取證佛果。」五、經上說:「如果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,沒有他心智,連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的眾生,心想什麼都不知道的話,我就不取證佛果。」該國利益的事,根本就講不完,只要發願往生,一定是不可思議的,所以西方淨土只有善事,只有快樂,沒有痛苦,也沒有惡事。

第二、說明壽命的長短。這裡人們的壽命,大多不超過一百年,而且超過百歲的少,少於百歲的多。有人出生的那年就夭亡了,有人在兒童期就死亡,甚至在母胎中就受傷而墮胎的。為什麼會如此呢?因為眾生造業很複雜,所以人們所受的果報也就大不相同。

因此涅槃經說:「造作黑色的業,果報也是黑的。造作白色的業,果報也是白的。造作清淨的業,或造作雜業,果報也如此。」淨度菩薩經說,人在一百年的壽命中,夜晚就去掉了一半,也就是減了五十年。在剩餘的五十年中,十五歲以前,不知道何謂善惡。八十歲以後,頭腦昏沈身體虛弱,只能感受到年老的痛苦。除此之外,就只剩十五年了。這十五年中,外面有政府官員的逼迫,要服兵役到遠方打仗或駐防,或是被關在監獄中。裡面則要管家門的吉凶之事,家務眾事牽纏不已,獨自忙個不停,經常追求缺乏之物。如此推計之下,還有多少時間可以修行道業呢?細細思量,人生如此豈不可悲,怎能不厭倦呢?

此經又說,人生在世間,一天一夜之間,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。一個念頭起一個惡念,就會受一個惡業之身。十個惡念的念頭,就會受十生的惡業之身。一百個惡念,就受一百世惡身。如此一個眾生,在一輩子之中,一百年都生惡念的話,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中,全部都充滿了此眾生的惡業之身。惡法既然如此,善法也是如此。一念起善心,就受一個善業之身。百念起善心,就受一百個善業之身。如此一個眾生,在一輩子之中,百年都起善念,則三千大千世界,充滿此眾生的善業之身。

如果眾生能夠以十年或五年,來念阿彌陀佛,或者很多年念佛,後來生到無量壽國土時,就會受淨土的法身,此法身猶如恆河沙般無有窮盡,是不可思議的。這個穢土生命短促,很快就會面臨死亡。如果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,壽命的長遠是不可思議的。所以無量壽經上,佛陀告訴舍利弗說:「彼佛為什麼叫阿彌陀?舍利弗,因為十方世界的人天往生到該國的,壽命都很長遠,有億百千劫,和佛一樣,所以叫做阿彌陀。」各位要思量這種大利益,要發願往生啊。

善王皇帝尊經說,有人學道,想要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,晝夜憶念佛,一天、二天、三天、四天、五天、六天、七天。如果中途後悔的,由於聽了這部善王經的功德,在命欲終時,會有八位菩薩飛來,迎接此人到西方阿彌陀佛國中,而不會不往生。下面引用無量壽經的偈語證明,偈語讚歎說:「眾生生到安樂國的話,就會具備三十二相,智慧充滿足以得入深法中,能究竟暢達佛道而沒有障礙。隨往生者根器的利鈍,而成就忍法,不僅成就三忍,乃至不可說忍。往生者獲得宿命通等五通,經常能自由自在,一直到成佛都不再投胎惡道。除非為了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,所以才生到其他的五濁惡世之中。往生安樂國能夠成就這麼大的利益,因此要以至誠的心發願往生。」

(7)第十大門

第十大門本文:

第十大門中,有兩番料簡,第一、依大經引類證誠。第二、釋迴向義。

第一、依大經引類證誠者。十方諸佛無不勸歸西方,十方菩薩無不同生,十方人天有意齊歸,故知不可思議事也。是故大經讚云:「神力無極阿彌陀,十方無量佛所讚。東方恆沙諸佛國,菩薩無數悉往覲,亦復供養安樂國。菩薩聲聞諸大眾,聽受經法宣道化,自餘九方亦如是。」

第二、釋迴向義者。但以一切眾生,既有佛性,人人皆有願成佛心,然依所修行業,未滿一萬劫已來,猶未出火界,不免輪迴。是故聖者愍斯長苦,勸迴向西,為成大益。然迴向之功,不越於六。何等為六?一者、將所修諸業,迴向彌陀。既至彼國,還得六通,濟運眾生,此即不住道也。二、迴因向果。迴下向上。迴遲向速,此即不住世間也。迴施眾生,悲念向善。迴入去,卻分別之心。迴向之功,只成斯六,是故大經云:「其有眾生,生我國者,自然勝進,超出常倫,諸地之行,至成佛道,更無迴復之難。」故大經讚云:「安樂菩薩聲聞輩,於此世界無比方,釋迦無礙大辯才,設諸假令示少分,最賤乞人立帝王,帝王復比金輪王,如是展轉至六天,次第相類皆如始,以天色像喻於彼,千萬億倍非其類,皆是法藏願力為,稽首頂禮大心力。」

第十大門譯:

第十大門中,分二部分來講,第一、引證無量壽經。第二、解釋迴向的意義。

第一、引證無量壽經。十方的諸佛,沒有不勸人往生西方淨土的。十方的菩薩,沒有不同生西方淨土的。十方的人天,也都有意要往生淨土。所以可以知道,這是不可思議的事。因此無量壽經讚歎說:「神通力量沒有極限的阿彌陀佛,是十方無量諸佛所讚歎的。東方如恆河沙數般多的諸佛國中,有無數的菩薩都去西方淨土觀看,也都供養安樂國。菩薩及聲聞等諸聖人,聽了阿彌陀佛的佛法之後,都到處宣化,其餘九方的聖人也都如此。」

第二、解釋迴向的意義。一切的眾生,既然都有佛性,人人也都有成佛的願心,然而依照各人所修的行業來看,如果尚未滿一萬劫的話,就出不了三界火宅,而免不了仍要輪迴。所以聖人憐愍眾生要長久受苦,於是勸眾生要把功德迴向往生西方,以成就大的利益。迴向的功用,不出下面所說的六種,一者、將所有修行的功業,迴向彌陀淨土。往生淨土之後,獲得六種神通,再去濟度眾生,這就能夠不住著於道法之中。把修因迴向果報。把下界生迴向上界生。把遲成就迴向速成就,也就是不住在世間。悲念眾生,希望眾生向善,而把功德迴向眾生。迴向入與去,也就是除卻分別之心。迴向的功用,可以成就這六件事,所以無量壽經說:「眾生生到我的國土,自然能夠獲得殊勝的進步,超出平常每一地修行的常規,一直到成就究竟佛果,都不會有任何的困難。」因此無量壽經讚歎說:「安樂國中的菩薩及聲聞,在娑婆世界找不到可以相比擬的。以釋迦牟尼佛無礙的大辯才,稍微來說一下此種比喻。譬如最微賤的乞丐與帝王相比,猶如帝王與金輪王相比,如此展轉一直相比到第六天,次第相比都如此。再以第六天子的色像,比喻淨土的菩薩眾,美醜相差有千萬億倍,這都是法藏菩薩願力所為,所以我們向偉大心力的阿彌陀佛頂禮。」

(8)第十一大門

第十一大門本文:

第十一大門中,略作兩番料簡:第一、勸一切眾生,託善知識,作向西意。第二、死後辨生緣勝劣。第一、勸託善知識者,依法句經,與眾生作善知識。有寶明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,云何名為善知識也?」佛言:「善知識者,能說深法,謂空、無相、無願,諸法平等,無業無報,無因無果,究竟如如,住於實際。然於畢竟空中,熾然建立一切諸法,是為善知識。

「善知識者,是汝眼目,能見一切善惡道故。」

「善知識者,是汝大船,運度汝等,出生死海故。

「善知識者,是汝䔄繩,能挽拔汝等,出生死故也。」

又勸:「雖與眾生作善知識,必須歸西,何以故?由住斯火界,違順境多,多有退沒,難出故也。」是故舍利弗於此發心修菩薩行,已經六十劫,逢惡知識乞眼因緣,遂即退轉,故知火界修道甚難,故勸歸西方。一得往生,三學自然勝進,萬行普備。故大經云:「彌陀淨國,無造惡之地,如毛髮許」也。

第二、次辨眾生死後受生勝劣者。此界眾生壽盡命終,莫不皆乘善惡二業,恆為司命獄率妄愛煩惱,相與受生,乃從無數劫來,未能免離。若能生信歸向淨土,策意專精。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與觀音聖眾,光臺迎接行者。歡喜隨從合掌乘臺,須臾即到。無不快樂,乃至成佛。又復一切眾生造業不同,有其三種,謂上中下,莫不皆詣閻羅取判。若能信佛因緣,願生淨土,所修行業立皆迴向,命欲終時,佛自來迎,不于死王也。

第十一大門譯:

第十一大門中,分二部分講,第一、勸一切的眾生,要委託善知識,作往生西方的打算。第二、分辨死後因緣的殊勝與陋劣。第一、勸眾生委託善知識,法句經中說,要成為眾生的善知識。寶明菩薩問佛陀說:「世尊,什麼叫做善知識?」佛陀回答說:「所謂善知識,是能夠說深奧之法的,譬如說空三昧、無相三昧、無願三昧,知道諸法是平等的,是沒有造業也沒有果報的,是沒有因緣也沒有果報的,是究竟如此的,是住於實際的。然而在畢竟空之中,又熾然能建立一切諸法。能說這些深法的,就是善知識。

「所謂善知識,就是你的眼睛,因為它能夠見到一切的善惡道之故。

「所謂善知識,就是你的大船,因為能夠運度你們,出離生死的大海。

「所謂善知識,就是你的救命繩,因為能把你們,拉拔出生死大海之故。」

經上又勸眾生說:「雖然當眾生的善知識,但仍必須要往生淨土,為什麼?因為住在三界火宅之中的話,違逆的境界多,因此大多數人會退沒,而難以出離生死之故。」所以舍利弗在娑婆世界發心修菩薩行,修了六十劫之後,遇到一位惡知識,要向他乞討眼睛,結果他就退心了。因此我們知道,在三界火宅中修道是很困難的,所以要勸大家往生西方。只要一往生,戒定慧三學自然會有殊勝的進步,六度萬行很快就能具備。所以無量壽經說:「阿彌陀佛的淨土,沒有像毛髮那樣大的地方,是造惡之處。」

第二、分辨眾生死後的受生,殊勝與陋劣的不同。娑婆世界的眾生,壽終命盡之後,全都乘著善業和惡業,帶著虛妄的貪愛煩惱,隨著管壽命的獄卒,向該受生之處投胎。這種情形,從無始劫以來,一直都逃不脫。如果眾生能夠相信往生淨土,發憤精進修行,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和觀世音等聖眾,就會拿放光的蓮花臺來迎接行者。這時行者就很歡喜的合掌,乘上蓮臺,隨從聖眾而去,一下子就到了極樂世界。在那兒,一直到修成佛果,都沒有任何的不快樂。一切眾生由於所造的業不同,而有上中下三品,不過全都要到閻羅王那兒去聽取判決。如果眾生能夠信佛,發願往生淨土,把所修行的功德,全都迴向往生。這樣命終的時候,佛就會親自來迎接,而不必到閻羅王那兒報到。

(9)第十二大門

第十二大門本文:

第十二大門中有一番,就十往生經為證勸往生也。如佛說生阿彌陀佛國,為諸大眾說觀身正念解脫。

十往生經云,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,一切眾生觀身之法,其事云何?唯願說之。」佛告阿難:「夫觀身之法,不觀東西,不觀南北,不觀四維上下,不觀虛空,不觀外緣,不觀內緣,不觀身色,不觀色聲,不觀色像,唯觀無緣,是為正真觀身之法。除是觀身,十方諦求,在在處處,更無別法而得解脫。」

佛復告阿難:「但自觀身,善力自然,正念自然,解脫自然。何以故?譬如有人,精進直心得正解脫。如是之人,不求解脫,解脫自至。」

阿難復白佛言:「世尊,世間眾生,若有如是正念解脫,應無一切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也。」

佛告阿難:「世間眾生不得解脫,何以故?一切眾生皆由多虛少實,無一正念,以是因緣,地獄者多,解脫者少。譬如有人,於自父母及以師僧,外現孝順,內懷不孝。外現精進,內懷不實。如是惡人,報雖未至,三塗不遠。無有正念,不得解脫。」阿難復白佛言:「若如是者,更修何善根,得正解脫?」

佛告阿難:「汝今善聽,吾今為汝說。有十往生法,可得解脫,云何為十?「一者、觀身正念,常懷歡喜,以飲食衣服,施佛及僧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二者、正念以甘妙良藥,施一病比丘及一切眾生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三者、正念不害一生命,慈悲於一切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四者、正念從師所受戒,淨慧修梵行,心常懷歡喜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五者、正念孝順於父母,敬奉於師長,不起憍慢心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六者、正念往詣於僧房,恭敬於塔寺,聞法解一義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七者、正念一日一夜中,受持八戒齋,不破一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八者、正念若能齋月齋日中,遠離於房舍,常詣於善師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九者、正念常能持淨戒,勤修於禪定,護法不惡口,若能如是行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
「十者、正念若於無上道,不起誹謗心,精進持淨戒,復教無智者。流布是經法,教化無量眾生。如是諸人等,悉皆得往生。」

爾時會中有一菩薩,名山海慧,白佛言:「世尊,彼阿彌陀國,有何妙樂勝事,一切眾生皆願往生彼?」

佛告山海慧菩薩:「汝今應當起立合掌,正身向西,正念觀阿彌陀佛國,願見阿彌陀佛。」爾時一切大眾,亦皆起立合掌,共觀阿彌陀佛。爾時阿彌陀佛,現大神通,放大光明,照山海慧菩薩身。

爾時山海慧菩薩等,即見阿彌陀佛國土,所有莊嚴妙好之事,皆悉七寶。七寶山,七寶國土,水鳥樹林,常吐法音,彼國日日常轉法輪。彼國人民不習外事,正習內事,口說方等語,耳聽方等聲,心解方等義。

爾時山海慧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,我等今者睹見彼國,勝妙利益不可思議。我今願一切眾生悉皆往生,然後我等亦願生彼國。」

佛記之曰:「正觀正念得正解脫,皆悉生彼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正信是經,愛樂是經,勸導眾生,說者聽者,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。若有如是等人,我從今日,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,常令是人無病無惱。若人若非人,不得其便。行住坐臥,無問晝夜,常得安隱。」山海慧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,我今頂受尊教,不敢有疑。然世有眾生,多有誹謗不信是經,如是之人於後云何?」

佛告山海慧菩薩:「於後閻浮提,或有比丘、比丘尼,見有讀誦是經者,或相瞋恚,心懷誹謗。由是謗正法故,是人現身之中,來致諸惡重病,身根不具,聾盲瘖啞,水腫鬼魅,坐臥不安,求生不得,求死不得。

「或乃致死墮於地獄,八萬劫中,受大苦惱。百千萬世,未曾聞水食之名。久後得出,在牛馬豬羊,為人所殺,受大極苦。後得為人,常生下處,百千萬世,不得自在,永不聞三寶名字。是故無智無信人中,莫說是經也。」撰集流通德,普施於一切,先發菩提心,同歸向淨國,皆共成佛道。(安樂集卷下終)

第十二大門譯:

第十二大門中,引證十往生經,而勸大家往生。經上佛陀說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的方法,為大眾說觀身的法門,以獲得正念而得解脫。

十往生經上,阿難向佛陀說:「世尊,一切眾生想要修觀身的法門,情形是怎樣的?請佛陀為我們講說。」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觀身的方法,就是不觀東方和西方,不觀南方和北方,不觀四維和上下,也不觀虛空,不觀外在境界,不觀內在境界,不觀身體,不觀聲音,不觀容貌,而只觀無有因緣這個東西,這就是真正的觀身之法。除了這個觀身法之外,即使再向十方任何地方去尋求,都再也沒有別的方法,可以獲得解脫。」佛陀又告訴阿難說:「自己只要這樣來觀身,自然就能得到善力,自然就能得到正念,自然就能得到解脫。為什麼?譬如有人,由於用正直的心來精進,於是就獲得了正解脫。這樣的人,不去追求解脫,而解脫自然到來。」

阿難向佛陀說:「世尊,世間的眾生,如果有這樣的正念而獲得解脫的話,就應該沒有一切的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這三惡道了。」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世間的眾生,沒有辦法獲得解脫,為什麼?因為一切的眾生,實在的少,虛偽的多,沒有一點正念,所以地獄的眾生多,而得解脫的眾生少。譬如有的人,對於自己的父母及老師僧侶,外表現出孝順的樣子,而內心其實不孝。外表現出精進的樣子,而內心實在並非如此。這種惡人,果報雖然尚未到來,然而離三惡道已經不遠了。沒有正念的話,是不會獲得解脫的。」

阿難又問佛說:「如果是這樣的話,要修什麼善根,才能獲得正解脫呢?」

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你仔細的聽,我現在告訴你,修十種往生的方法,可以獲得解脫,是那十種?」

「一、用正念來觀此色身,經常滿懷歡喜的以飲食及衣服,布施佛陀及僧眾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。」

「二、用正念以好的藥品,布施一位生病的比丘及一切的眾生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。」

「三、用正念不殺害任何一個生命,對一切慈悲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。」

「四、用正念從師父處受戒法,以清淨的智慧來修清淨的梵行,而心中能經常的滿懷歡喜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。」

「五、用正念來孝順父母,敬奉師長,而不起傲慢的心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。」

「六、用正念去拜訪僧人的住所,對塔寺很恭敬,聽聞佛法以了解第一義諦的道理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。」

「七、用正念在一天一夜之中,受持八關齋戒,一條戒律也不破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。」

「八、若能在齋月及齋日中用正念,遠離在家生活的環境,經常去拜訪善知識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。」

「九、經常用正念來持清淨的戒律,勤力修行禪定,護持佛法而不惡口,如果能夠這麼做的話,就能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。」

「十、以正念對無上道不起誹謗的心,很精進的持清淨的戒律,並且教導沒有智慧的人。又流布此部經法,以教化無量的眾生。以上諸人,全都能往生西方淨土。」

這時法會中有一位菩薩,叫做山海慧,他問佛陀說:「世尊,阿彌陀佛的國土,有什麼殊勝的奇妙快樂事,而能使得一切的眾生都發願往生呢?」

佛陀告訴山海慧菩薩說:「你現在應當要起立合掌,正面向著西方,以正念來觀阿彌陀佛的國土,發願要見到阿彌陀佛。」這時候所有的人,也都起立合掌,一同觀看阿彌陀佛,這時阿彌陀佛就現出大神通力,放出大光明,照在山海慧菩薩的身上。於是山海慧菩薩等人,就見到阿彌陀佛的國土,所有的莊嚴妙好境界,全都是七寶所造的。有七寶所成的山,七寶所成的國土,流水、鳥雀和樹林,經常吐出法音,該國天天有佛菩薩在轉法輪。該國的人民除了修習佛法之外,不做其他的事。他們口裡所言的,耳裡所聽的,及心裡所了解的,全都是大乘方等經的義理。這時山海慧菩薩就向佛陀說:「世尊,我們現在都看到該國,不可思議的殊勝美妙之利益。我現在發願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往生,然後我們也發願往生該國。」

佛陀就預記說:「以正觀及正念而獲得正解脫的眾生,全都會生到那裡。如果有善男子及善女人,正信這部經,愛樂這部經,並勸導眾生這麼做。如此說的人及聽的人,全都能夠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。如果有這種人的話,我從今天開始,經常派遣二十五位菩薩護持此人,使此人沒有煩惱也不會生病。如果有人類或非人類想要害此人的話,一定不會得逞。此人的行住坐臥,不管是白天或黑夜,經常會平安無事。」山海慧菩薩向佛說:「世尊,我現在以十二萬分的恭敬,接受您的教導,不敢有一絲的懷疑。不過世間有的眾生,會誹謗不信這部經,這種人以後會怎麼樣呢?」佛陀告訴山海慧菩薩說:「以後閻浮提中,有比丘及比丘尼,見到讀誦此經的人,而起了瞋恚和誹謗之心。由於毀謗正法之故,此人當生就會生重病,而致六根殘缺,耳聾、眼盲、口啞、水腫,被鬼魅所著,坐臥不得安穩,求生不得,求死不得。「甚至死後會墮入地獄之中,在八萬劫裡受到很大的痛苦。然後百千萬世成餓鬼,連水和食物的名字都沒有聽過。很久之後才脫離餓鬼道,而成為牛馬豬羊,被人類殺食,受到很大的痛苦。之後投胎做人時,又經常生在下賤之家,百千萬世都不能夠自在,而且連三寶的名字都沒有聽過。所以在沒有智慧不信大乘法的人中,不要講這部經。」我把撰寫、收集及流通此文的功德,普遍布施給一切眾生,大家要先發菩提心,然後一起發願往生極樂淨土,最

/

本站免費圖片引用來源: Pixabay / Unsplash

淨土寺